欢迎来到公赌船jcjc710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欢迎来到公赌船jcjc710新闻 > 正文

优秀观后感赏析(二)

【来源:欢迎来到公赌船jcjc710  | 发布日期:2015-04-29 】

  仁孝行于家——记2014感动中国人物朱晓辉观后感

     朱晓辉从小热爱文学16岁开始发表诗歌,师范毕业之后回到绥芬河成了一名报社特约通讯员,谁能想到看似平静的人生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彻底改变。2003年的春天,对于别人来说没有什么特别,而对于朱晓辉和她的父亲则经历着人生最严峻的考验。朱晓辉的父亲朱天然突然眼球突出、嘴角歪斜、大小便失禁、言语不清的症状,医生确诊为弥漫性脑梗。弥漫性脑梗是脑梗中最重的病情,医院也回天无术劝她回家为父亲准备后事。离开医院从牡丹江回绥芬河的路,让朱晓辉觉得是那么的遥远,车行的速度是那么的慢......父亲是最疼爱自己的,她无法想象失去父亲的痛苦,不能放弃治疗,不管怎样都要让父亲活着,成为女儿最大的心愿。

      为了能让父亲活着,朱晓辉卖掉了房子蜗居在朋友的车库中,13年父女相守跨越了病痛、跨越了贫困、跨越了生死。下雪了朱晓辉默默祈祷着66岁的父亲平安度过这个难熬的冬天。严格的说这不能算是个家,只是一间车库改装出来的家,这个十八平方米的屋子是卧室、是厨房、也是卫生间,没有电视、没有洗衣机、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给父亲擦洗端屎端尿,在朱晓辉的精心护理下父亲卧床13年没有长上褥疮,但是42岁的朱晓辉头发已白了一半。

      一切为了父亲,朱晓辉放下自己的所有一切甘愿承受清贫,甚至放下面子,为了省钱她傍晚去菜市场捡菜以维持生活。开始她也觉得委屈感,但是看着爸爸依赖的目光她便觉得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太阳光每天升起、落下,晓辉也把父亲当成了自己的太阳在守护着。

      日子在一天天的过去,朱晓辉坚持着,父亲也坚强的挺过了一关又一关,在这种苦难的磨砺中,使原只会写写诗歌的朱晓辉学会了一切担当。父亲从60岁开始每月有1000多元的养老金,这些钱她全花在父亲身上,朱晓辉的衣服鞋子都是邻居同学们送的。

      父亲生病的十三年里,她还是会经常去书店看书,往往读完一本需要去很多次。家里的二层小阁楼是她另一片精神世界,只是如今的诗句再不是曾经浪漫情怀。

      半年前朱晓辉得知绥芬河市华夏孔子学堂开展公益活动,便抽出时间去做义工。在大家眼里朱老师是温和快乐的,很长时间学校都不知道他家里的境遇。后来通过媒体了解到晓辉的不容易,学校决定聘用她为专职教师,为了照顾她只规定了每天一小时的教课时间。现在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每周都会来看望朱晓辉和她的父亲,带来他们的问候,对孩子们来说,这里是一间最好的课堂。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子女者应该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在中国历史上,从古到今,没有哪个朝代不重视孝道,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当代不少伦理学家把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自觉上进、热爱祖国等品德形成的基础。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精忠报国、事业有成的人,都和听从父母善言、尊敬奉养父母、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是分不开的。凡是不敬师长、不讲信用、不思进取、好逸恶劳、自私自利、无恶不作、干尽天理不容、危害社会和人民利益的人,都是败家子、逆子;尤其是对父母忘恩负义的人更是不孝之子。

      在古代,帝王选用良才时,首先就看你是不是孝字。他们认为: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怎么会对我君王尽忠呢?次说十分有理。因为孝敬父母的人忠心耿耿,实在可靠。可见,孝敬父母是一切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所以,中国古代是以孝道作为思想教育的中心,有德之君以孝治天下,其本人也是百姓行孝、尽孝的好榜样。

  

  

                                               汪沛嘉

                                              2015.3.25

  

  

  

  

  

  观看201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有感

    在班级组织观看的2015年感动中国节目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默默捐款20多年而不留真名,成为一座城市精神坐标的普通市民“炎黄”张纪清。

      炎黄,是中国人的始祖,他们创造了延绵数千里的华夏文明。我们身边也还有隐姓埋名扶危济困的公益人士,他们默默为社会付出。

      最终有一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公益人士,他叫炎黄,他叫张纪清。这位老人用二十七年投身于公益,用一个人的文明撑起了整座城市的文明。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简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或许对今天习惯于功利、擅长于钻营的我们来说,张纪清很傻,傻到放弃自己致富的机会,把财富用来资助素不相识的人。也因为如此,我们感动于他改善世界的努力。我们习惯于对社会发牢骚、对他人抱怨、也常常在对国家的指手画脚中和面对社会事件时那犀利的言辞中寻找存在感,但其实,社会不会因此而变得美好,它更需要我们付出实际行动。看着大屏幕中的老人为了自己的那份行善之心,从原本的小镇首富到现在住在七十平米的房子里与老伴靠养老金生活,从二十七年前寄出的第一笔捐款到七十二年后的如今,老人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是炎黄的子孙,因为我们有济贫帮困的传统文明。

      感动中国,有多少人辛勤付出,只为给社会一份温暖。感动中国,虽然隔着大屏幕,但感动中国的夜晚有多少人为荧幕中那些感动人心的事迹所流泪。感动中国,我们的身边又有谁跟他们一样在默默付出。只是我们不知道。但我们也许能跟他们一样,我们同样是炎黄子孙,我们同样有传承千古的文明。

  感动中国,我们也能感动未来。

                                                         唐  靖

                                         2015.4.3